窦桂梅委员:为学生减负同时别忘为老师减负
就“双减”政策的巩固和未来提升,来自教育界的市政协委员、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格外关注教师负担和赋能成长问题。她认为,“双减”政策的继续推进,需要学校加强时间空间、课程内容、治理机制及校内外资源等多方面的统筹,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,务必也要为老师减负。

窦桂梅说,“双减”最大的变化在于每天下午3点半之后增加了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——“课内”与“课后服务”两个单元意味着学校每天要为学生提供全周期的服务,使得大部分老师每日在校时间长达10个小时甚至更多。这种情况下,如何帮助老师调节身心节律和健康与情绪、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各种平衡等,是每个校长都要重视的问题。
她认为,学校要优化集约教师的一日育人时间,提升教师课后服务的育人“教导力”,培养从“双减”到“课程-课堂-课业”三提升的路径统筹,形成教师专才与通才全面发展的“培训契机”。窦桂梅分享了该校20余年的实践探索。她说,该校从2002年就开始破解“3点半现象”,变课后托管为课后服务,逐步变为课后育人,构建了课内课后统筹的“双育人体系”。“我们学校除了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之外,还让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副班主任、行政后勤人员担任第三班主任;所有管理干部都要下沉,把管理建立在班级的微观基础上。”窦桂梅说,第一、二、三班主任的责任分工与配合机制,有效分解了传统班主任的重担。此外,10余年来,每周四该校的管理者、各学科教研员、同年级教师等还要进行“一日蹲班”,整合时间碎片,多头管理和各种检查,在真实现场中,发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面临的困难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,形成合力促进老师们“激励相融”。
她表示,未来要巩固和深化“双减”成果,还要进一步探讨家校社政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模式。一方面,学校的主体育人责任要打破空间的围墙,将“双减”的脚步向外延伸,让“双减”有“长脚性”,走到课外、社会最优质大课堂和家庭里。另一方面,学校也要“把盛开的玫瑰移植到学校园地里”,让名师和社会公认的好课程资源引进到“课后育人”中。
“‘双减’育人需要回归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,靠的是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自觉责任和使命担当,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赋予教师‘精神的水仙花’,还要有‘物质的面包’,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尊严,回归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。”窦桂梅说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牛伟坤
窦桂梅学生减负拓展阅读
热门文章
- 中邮尊佑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份额发售公告
2022-05-18 07:26 - AI虚拟主播“上新” 性格与角色可按需定制
2022-05-18 12:00 - 创锦牧业带动8000余户职工群众增收
2022-06-26 02:02 - 正式登陆新交所 蔚来开涨3.3%,小米开涨2.88%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保持第三
2022-06-26 01:53 - “量子密话” 我们与量子科技第一次亲密接触
2022-05-17 12:00 - 证监会举办2022年“5·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”活动
2022-05-15 13:22
推荐阅读